一致性评价的浪潮下,谁能抢占中国化学仿制药的市场?
化学原研药在专利到期之后,受到仿制药的冲击,在市场销售会迎来陡然的下降,称为“专利悬崖”。 相比于生物类似物高投入、高技术壁垒、高耗时,化学仿制药在仿制方面优势非常明显,成本上更为低廉,国外需要200-300万美元,国内成本还有所下降;耗时较短,仅为生物类似物的一半左右。
然而过去多年时间里,国内迥异于国外仿制药市场,化学原研药在专利到期之后,国内市场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占用巨量医保资金。出现这种畸形市场的根本原因就是本土的仿制药缺乏一致性评价的背书,导致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低价恶性竞争。招标方面原研药和仿制药以分组形式进行,原研药受到仿制药冲击较小,而仿制药以低价形式进行招标,也极大遏制了国内药物市场的发展,让疗效相当的仿制药无法和原研药同场竞技。
由于之前药物分类政策不太健全,导致每年仿制药申报数量过度,在较大市场空间的药物仿制上存在过度重复、粗犷、恶性竞争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本土药物市场的进展。随着相应政策法规的健全,国内药物市场对于药物的临床疗效越发重视,推行“一致性评价”政策成为大势所趋,市场所向。
图1 每年仿制药申请数量
数据显示,2016年仿制药递交申请数量迎来了急剧下滑,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16年开展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纲领性文件的颁布,这足以表现出一致性评价政策对于国内仿制药市场变革的重大影响。
自一致性评价政策颁布和实施起,截止到2018年6月份,CDE公布了四批仿制药名单。
(1)2017年12月份颁布了第一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一共17个。
(2)2018年2月份颁布了第二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一共5个。
(3)2018年4月份颁布了第三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一共7个。
(4)2018年5月份颁布了第四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一共12个。
早在2012年和2013年,国务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公布了相关政策,将一致性评价纳入到战略发展层面。不过受制于当时行业的发展,整体创新氛围和市场粗犷的发展,效果甚微。
直到2015年之后,国务院、卫计委、食药监局、发改委等多个国家级部门开始密集着手医药研发相关政策,临床试验数据核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鼓励优质创新药品与国际接轨,不遗余力推行一致性评价的实施,更加注重药物临床疗效……旨在全方面打破之前国内药物市场存在的困境。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正式开展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接下来,CFDA不断完善一致性评价细则,发布参比制剂目录、确定BE机构、开展相关培训、征求各方意见、政策上有所倾斜。本土药企在一致性评价浪潮中,权衡利弊,有所取舍,产能更加集中,积极响应国家和市场的号召,争取在2018年年底大限完成核心产品的一致性评价。
对于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289目录”之外的药品,企业自行组织一致性评价工作后可以享受三年市场的真空期,CDE不再受理其他公司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同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一致性评价设立绿色通道,加快审评审批,并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物在临床应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都给予支持,完善整个仿制药的生态圈建设。
伴随着2015年之后国务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仿制药相关政策的颁布,通过一致性评价在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也越发凸显。
01
招标和原研药同等对待17年2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 3 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未超过3家的,优先采购和使用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未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将逐渐退出公立医疗机构市场的争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市场空间潜力更大。
同时,CFDA鼓励医院招标优先选择通过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对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本土药企大开绿灯。
某些省市,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进行直接挂网,无需等待新一轮的招标周期,简化招标采购门槛,将议价权交给医院和企业。
从最新招标规则来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持续向原研药发起冲击。从广东、江苏、青海、广西、河南等多地在新一轮招标政策中,将通过评价的仿制品种与原研品种“同等对待”,慢慢打破了以往原研药单独分组、定价体系不合理的局面。
02
提高准入门槛,积累价格上的优势在以往的药品招标中,除了妇儿科用药、急抢救用药、基础输液、低价药、谈判药品和精麻药品以外,其它药品招标仍然以“双信封”制度为主,采取的是低价者中标的规则,原研药和仿制药分组进行。对于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品种而言,常常出现国内有疗效较好的仿制药不得降价换量,导致本土仿制药核心竞争力不足和专利到期原研药长期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的窘境。
而仿制药在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甚至能够和原研药处于同一水平线。在药品招标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能够避开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普通品种,改变了原研药单独分组的局面,使仿制药能以较为理想的价格中标。如上海市要求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议价结果一般不得高于原研药或参比制剂价格的70%,国产仿制与原研药的价格往往相差甚远,这使得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存在一定提价空间。
另一方面, CFDA 还允许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在药品标签、说明书中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标识,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03
医保报销上的优势医保支付层面,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会得到适当的支持。有关部门将加快按通用名制订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尽快形成有利于通过评价仿制药使用的激励机制。
04
认可临床疗效,优先使用通过的品种临床疗效逐渐被认可,可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在临床使用中凭借“低价优质”不断扩大临床使用的份额。如陕西卫计委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各采购联合体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将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优先采购并在临床上使用。
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物,能够在招标层面上和原研药同等对待,逐渐削弱原研药品牌的优势,仿制药借助“高性价比”的价格优势将实现突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CFDA在医院报销和临床使用中都给与了仿制药政策上的支持。
企业从开展到最终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参比试剂遴选和采购、药学一致性研究、BE 试验、提交一致性评价申请等,其中核心步骤为药学一致性研究和 生物等效性BE 试验。单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周期时间大概为20-28个月。
图2 一致性评价的步骤
仿制药一致性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药学等效,另一个则是生物学等效,从而达到与原研药的临床疗效等效,实现对原研药的替代。药学等效研究涉及了原料药晶型和粒度研究、制剂处方和工艺、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最终达到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如果不一致还需要进行处方工艺变更研究。
药学等效研究通过后,则可以进行 BE 试验。BE 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使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行业内普遍标准为,差异大于20%就具有显著性,生物等效标准方面,0.8≤仿制药(受试制剂)/原研药(参比制剂)≤1.25。
对于已在欧盟、美国或日本上市仿制药,在国内进行一致性评价时则享受到了较大的政策红利。CFDA 也在 100 号文中提出,对于已在国内上市的品种,可分为采用同一生产线同一处方工艺生产以及生产线或处方工艺不一致的两大类。前者可以以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学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为基础提出一致性评价申请, CFDA 审评通过后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生产线或处方工艺不一致的品种,在 CFDA 审评通过后变更处方工艺,也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对于已在境外上市但未在国内上市的品种,无种族差异的,可使用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学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上市申请,审评通过的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这个政策对以境外上市申报的仿制药无疑是最大的利好,不仅免去了药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这两个核心步骤,至少可以省去近 18 个月(药学研究+BE 试验)的时间,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有助于在同品种一致性评价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拥有海外 ANDA 文号较多企业如华海药业,就按照此法规在申报品种的数量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一致性评价问题的来源错综复杂,但本质问题还是国内整体研发实力不足,在处方设计、工艺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纰漏,最终导致了质量、疗效低下。一致性评价也不仅仅是通过一次性药学等效性、BE试验就可以弥补回来的,它对于整体医药生态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土研发实力、制备工艺水平、生产流程优化、原料药标准化、制剂能力都要衔接上。
这次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公布,成为本土药物仿制市场的催化剂,带来了不小的动荡。对于政府来说,仿制药标准化将可以极大压缩原研药市场的空间,节省更多的医疗支出费用,肃清这个云龙混杂的市场;本土药企也能集中自己的优势,避免产品线冗长带来竞争力不足问题,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毕竟一个品种动辄600-80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回收成本;18年年底大限将至,药企只能有所割舍,挑选核心重点产品进行一致性的评价。
整体来说,在这次一致性评价浪潮中,本土仿制药市场将引来市场大洗牌,几家欢喜几家忧。等效性的标准化让行业领先的药企逐渐脱颖而出,呈现“强者恒强”的寡头时代。对于其他药企来说,这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好的机会,只有孤注一掷在仿制药申请中抢占份额,才能实现市场的反超,实现产能升级的转型。
因原研药和本土仿制所占份额和竞争情况的不同,整个仿制药市场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一是市场规模大、原研占据主导地位,竞争者众多的品种,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攒优势,逐步反超原研药。以降血脂重磅产品的瑞舒伐他汀钙为例。如正大天晴作为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通过的公司,有望在市场份额上有更大增长空间,而阿斯利康作为原研药公司,原来一支独大的优势也逐渐消失。
图3 中国瑞舒伐汀钙药物市场
二是市场规模大、原研药占主导地位、竞争格局良好的品种,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将能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优势,份额小的企业能够通过一致性评价迎来巨大的提升空间。如信立泰,由于赛诺菲原研药价格较高,在实际的销售量上,信立泰的泰嘉(商品名)已经超过原研药,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国内氯吡格雷市场的领军企业。
图4 中国氯吡格雷药物市场
三是市场规模较大、原研份额较小、国内企业众多但缺少“统治性”龙头的大普药品种,由于国产企业难分上下,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内企业将快速抢占其他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实现“赢者通吃”。
立即解锁你的掌上专业工具!